动态_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机构 > 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 > 动态
中国人民大学首届深圳金融论坛之平行论坛“中国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与前瞻” 举办

更新时间: 2024-05-22

中国人民大学首届深圳金融论坛之平行论坛“中国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与前瞻”于2024年5月19日在深圳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和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财政金融学院和重阳金融研究院共同承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中银香港金融研究院等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议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王芳主持会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王国刚、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参事室)研究员纪敏、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主任丁志杰先后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 王国刚

王国刚从三个角度分享了他对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思考。首先,王国刚强调,中国经济的基本面长期向好,未来需要进一步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其次,王国刚结合宏观存贷款数据辨析了我国经济当前症结在于有效供给不足。最后,王国刚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有效供给的金融举措。王国刚认为,我国经济稳预期的关键在于经济金融发展的提质增效,而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要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参事室)研究员 纪敏

纪敏结合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内涵差异,回顾了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区别,介绍了其对分析居民、企业收入、就业、金融、财政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名义变量的增长虽与货币幻觉和工资幻觉相联系,但短期内会直接影响支出意愿进而对实际变量造成影响。另外,名义GDP增速也影响着杠杆率增速和债务负担,以及微观主体的借贷和储蓄行为。纪敏同时也强调要全面看待当前价格低位运行的具体形成机制,不仅要关注不同领域经济复苏的渐次性和价格指标的滞后性,还要全面评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各项因素。纪敏指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既有技术进步水平上升带来的好的价格下降,如粮食连年增产、电商、高技术产业的成长,也有新旧动能转换中供需错配带来的坏的价格下降,最后也提出要依靠政策协同与落地,深化改革来保障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主任 丁志杰

丁志杰结合政策变迁、数据变化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回顾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首先,丁志杰从理论视角分享了他对非关键国际货币跨境使用的囚徒困境的思考。随后,丁志杰从实证角度分享了人民币锚定效应的研究成果。最后,丁志杰从具体实践角度对使用SDR权重计算和俄乌冲突后在俄人民币交易进展两个案例展开分析,具体说明了金融以及第三方使用对人民币国际化进入更高阶段的重要性。丁志杰强调,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兼备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工作,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有序推进。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王芳主持平行论坛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马勇发布《中国宏观金融形势指数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马勇

马勇结合《中国金融形势指数分析报告》的发布,分享了他对中国金融形势指数的阐释与理解。首先,马勇针对构建中国金融形势指数的必要性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马勇认为,金融周期是反映金融体系总体状况的良好指标,金融周期指数可以为金融形势的全面分析和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随后,马勇结合详实的数据与图表阐述了中国金融形势指数的应用以及对最新金融形势的分析判断。马勇认为,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发达国家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累积效应显现,国内经济和金融运行尚处于逐渐企稳回升的过程中,后续金融政策有系统全面发力的必要性。

在主题研讨环节,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钟红,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陈选娟,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杨长江,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宗鑫,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王芳,先后围绕论坛主题进行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何青主持主题研讨环节。

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 钟红

钟红结合政策脉络总结了中国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几个发展阶段,介绍了港股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互换通、ETF通等机制的基础作用,指出互联互通是金融高水平开放的突破点,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可以充分发挥前海合作区的创新发展优势。钟红指出,当前互联互通机制在市场产品选择、流动性风险管理、差异化市场规则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未来可在进一步拓展股票通机制、持续丰富互联互通机制下衍生产品发展、加快落实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建设、持续推动两地监管合作创新等领域,对互联互通机制做出更好的优化。

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 陈选娟

陈选娟首先回顾了中国历史上四次特别国债的发行历史,然后重点分享了她关于本次超长期国债发行原因的重要思考。她指出,在货币总量宽松,利率下调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对于投资和消费的刺激作用不明显,因此通过发行超长期国债,推动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很有必要。陈选娟认为,相对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而言我国中央政府的债务比例较低,为本次超长期国债的发行提供充足安全空间。此外,本轮特别国债投向明确,将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领域。本轮特别国债的发行将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最终有利于我国经济企稳趋势。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杨长江

杨长江围绕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强国建设展开分享,首先回顾资本账户开放的历程,系统性地解释了资本账户管制对防范危机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然而在不断变化的世界格局中,亟待转型的经济模式需要推动投资增长转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需要加快推动资本账户的进一步开放。杨长江认为,创新周期长、高风险、无形资产比例高,传统银行难以提供支持,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而资本账户开放有助于金融结构转型,促进股票市场发展,并推动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杨长江还强调,金融开放需对内外开放并重,消除行业障碍,并调研企业需求,制定普适性开放政策。防范金融风险同样重要,尤其在中美贸易金融冲突可能加剧的背景下,需提前准备应对策略。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钱宗鑫

钱宗鑫在讲话中重点分析了全球产业链联系对金融风险跨境传染的影响,并以俄乌冲突为例,详细阐述了这一现象的机制和表现。钱宗鑫指出,这种跨境金融风险的传染机制不仅体现在股票收益率的变化上,还反映在上市公司盈利情况的变化中,并且股市风险的跨境传染具有时变性。此外,钱宗鑫强调,随着地缘政治冲突的升级,全球产业联系可能会成为金融风险跨境传染的重要渠道,值得高度关注。钱宗鑫建议进一步研究金融开放与全球产业布局的关系,以防范跨境风险的传播,确保高质量发展和金融稳定。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 王芳

王芳强调,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首先是为了保障中国自身的经济金融安全,基于本币的对外开放可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降低外部负面冲击风险。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对中国有利,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国际货币和安全资产的新选择,通过供给优质全球公共产品,帮助开放小国摆脱外汇储备积累的两难选择困境,并为全球金融体系增添稳定性因素。王芳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应保持长期战略定力,不能急功近利。关键在于提升非居民使用和持有人民币的便利性,据此增加其全球需求。此外,应兼顾增强人民币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依靠中国在全球经济和贸易投资中的地位以及在重要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多极化趋势,推动国际货币格局多元化和全球金融治理改革。人民币国际化,不是复制英镑或美元的货币国际化模式,而是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过程中走出一条开放与合作的货币国际化道路。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何青主持主题研讨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金融强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重要战略支撑力量。本次平行论坛紧密围绕“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共话中国经济金融形势、研讨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民币国际化等关键议题,深入探讨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路径和策略,旨在助力建设金融强国,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与开放。展望未来,我们坚定信心,携手共进,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推动中国金融事业迈向新高度贡献智慧和力量。

下一篇:

中国人民大学首届深圳金融论坛暨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成立仪式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