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高级经济论坛与会专家建言新形势下两国合作——提质增效应对挑战
更新时间: 2022-06-10
6月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通过视频举办的第九届中俄高级经济论坛上,与会专家指出,作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中俄应着力解决当前双方合作中面临的问题,从多方面将合作提质增效,以更好应对挑战。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地区冲突、大国博弈等复杂因素相互交织,全球化趋势遭遇逆流。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指出,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空前挑战,给中俄合作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世界需要以中俄关系的稳定性来应对国际形势中的不确定性,共同维护多边体系,助力全球疫后复苏,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发展。
长期以来,中俄双边经贸合作发展良好。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伊戈尔·波兹尼亚科夫表示,2021年中俄双边贸易经受住了疫情冲击,依旧保持增长,双边贸易额达到1469亿美元。中俄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也取得良好进展,俄罗斯是中国第二大原油供应商,且在2019年年末两国间天然气管道启动运行,向中国输送大量的天然气。
与会专家强调,中俄合作仍然存在部分短板。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宪举指出,中俄相互投资仍较少,中国一些企业投资俄罗斯面临的风险较大。俄罗斯在投资法规方面还存在完善空间。为了进一步发展中俄经贸合作,一要夯实经贸合作的法律基础,二要扩大两国之间的中小企业合作,三要把中俄的经贸合作纳入国际性、地区性的合作框架中,如欧亚经济联盟、大欧亚伙伴关系等。
当前,中俄发展环境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全球产业链被破坏。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经济室主任徐坡岭指出,国际储备体系和国际结算体系被破坏,加上全球物流体系和生产性服务业网络正在分裂和重组,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中俄经贸合作的外部环境受到巨大冲击。在新的背景下,中俄合作需要解决一些迫切问题。一是要在中俄之间或者金砖国家平台上建立独立的结算体系,为贸易提供高效、安全的结算、支付和资金划转服务;二是中俄之间必须有能够为生产要素配置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公司;三是要提高中俄之间的产业合作水平和技术合作水平;四是中俄之间要在多边框架内构建开放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经济治理体系;五是要在联合国、IMF和WTO等国际组织中强调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共同维护开放、包容的国际经济秩序。
不少与会专家认为,中俄两国尤其应加强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中国人民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关雪凌表示,美国滥用金融制裁,使得美元变成“高风险国际结算工具”,推升非美元货币主权风险溢价,这在客观上会加速金融“去全球化”和“去美元化”趋势。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体系公信力被削弱将会促使其他国家积极寻求替代品,应加快全球非SWIFT系统发展,并形成双边或者多边的支付清算格局,推动国际支付结算多元化发展。
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院长马斯洛夫·阿列克桑多维奇指出,SWIFT系统的无效主要体现在非公平性和政治化上,整个金融系统已经被破坏。中俄不需要等待原有的机制恢复,而是要创建新的机制。王宪举表示,美元在国际货币结算支付体系中的作用在下降,应该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本币的作用。对此,俄罗斯经济研究基金会主席米哈伊尔·列奥尼多维奇也指出,美元的主导地位在逐渐衰退,创建自己的货币体系是中俄两国近期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