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1+N”研学计划|人大法学师生走进华为、深国仲、宝检!

更新时间: 2025-05-21


2025年5月19日至5月2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实践实训深圳课堂的组织下,法学院万勇教授带领知识产权实训课程团队成员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路晓芳、窦立博检察官一道,前往深圳国际仲裁院、宝安区人民检察院和华为总部开展调研活动,深入了解不同单位的创新成果与实践难点。通过实地走访和学术交流,课程团队将理论研究和法律实践深度融合,从多个维度探讨了涉外法治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成果、现实挑战与发展方向。

 

 

 

国际商事仲裁的深圳经验


5月19日下午,课程团队走进深圳国际仲裁院(以下简称深国仲),通过实地参观与交流,深度了解这座中国仲裁国际化先锋机构的创新实践。从全球仲裁员网络布局到智慧仲裁技术应用,深国仲以“深圳经验”为中国仲裁现代化提供鲜活样本。

踏入深国仲大门,一座精致的荷花池雕像映入眼帘,荷叶田田,荷花亭亭玉立。工作人员解释,深国仲以“荷”为院花,取“清廉”之意,并将此理念融入仲裁员培训体系。工作人员还向调研团队介绍了深国仲依照法人治理的特殊运作模式,这使得深国仲得以突破体制上的限制,更加灵活高效地运行。在法人治理模式下,决策机制更加科学民主,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优化,能够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模式优势使深国仲成功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源,包括国际顶尖的仲裁员、专业的法律人才以及广泛的跨境案件合作机会,提升了中国仲裁在国际仲裁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展现了中国仲裁机构的开放与包容,为中国仲裁走向世界搭建了重要的桥梁。


在立案区和开庭室,课程团队感受到深国仲对当事人和法律职业群体的细致关怀。立案区设有专门提供给律师的休息和整理材料的独立空间,布置温馨且设施齐全。独立空间让律师们能在忙碌的立案过程中,有安静舒适的地方稍作休息、梳理案件材料,这一极具人性化的设计令调研团队称赞连连。接着,调研团队来到仲裁开庭室,圆形的桌子设计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工作人员解释,这种圆形布局一改传统庭审强烈的距离感,展现出仲裁中各方地位平等、共同营造协商对话的氛围。


参访尾声,课程团队来到了深国仲的图书室。在这里,工作人员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深圳国际仲裁院在智慧仲裁领域的卓越成果。深圳国际仲裁院作为国内发展最早的智慧仲裁探索者之一,早在几年前就已率先实现AI辅助仲裁文书写作,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提升了仲裁文书撰写的效率与质量。此次参访活动让同学们收获颇丰。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走进深圳国际仲裁院,亲身体验智慧仲裁的魅力,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对法律行业前沿技术的了解,也激发了自己对法律学习和探索的热情。未来,他们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期待未来有机会为法律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知识产权检察的宝安实践


结束对深圳国际仲裁院的调研后,课程团队将目光投向知识产权检察领域的生动实践。5月20日上午,课程团队和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的路晓芳、窦立博检察官一行赴宝安区人民检察院,深入了解宝检发展历程与文化传承,对基层检察院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审理情况与工作经验进行调研和交流学习。座谈会结束后,宝安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姚文斌与在院全体党组成员会见了知识产权实训课程团队成员。


在座谈会上,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张萍介绍了本院的部门设置和工作情况,第二检察部副主任杨昕颖介绍了宝检近三年办理的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5大特点——数量减少、罪名集中、小作坊犯罪为主、作案手段网络化、涉案金额较大,并分享了检察院、法院、市场监管局等11家单位共同打造知识产权“一站式”协同保护平台的经验。参会者们结合电子商标侵权、汽车配件商标使用不当、平行进口商标贴牌3个具体案例,对办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法律适用的难题进行了研讨分析。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们也带来检察实践的经验分享。路晓芳检察官介绍了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所办理的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基本情况。窦立博检察官对检察院综合履职、知识产权刑事附带民事等司法实践中的难点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并分享了北京市依托12345市民热线和大模型打造数字检察,结合各区区情和定位提供差异化知识产权服务检察建议等创新举措。

最后,针对本次课堂将有3名同学到宝检实践实训的情况,政治部副主任黄乘斌介绍了宝检的检校共建情况和对同学的安全、保密、纪律三大要求,为同学们即将开启的检察实践之旅系好 “安全带”。

 



知识产权检察的北京实践


5月20日下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的路晓芳、窦立博检察官在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为课程团队开展专题授课。


路晓芳检察官首先以“知识产权监督案件审查要点”为主题,围绕检察职能、案件管辖、审查标准及类型化案件办理思路展开深度解读,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提供了重要实践指引,也为同学们对于检察院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职权和现状进行了全面和详尽的介绍。


窦立博检察官以“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办案思路解构”为主题,从商业秘密有关的背景、侵犯商业秘密行为认定的基本原则、权利基础、侵权判定、抗辩理由的审查以及危害后果认定等方面进行介绍,重点围绕密点及其历史、分类确认方法等做了广泛而深入的讲解,同学们获益匪浅。


 

商业秘密保护的企业观点


跨国高科技企业是国际商事仲裁和知识产权检察中的重要主体,保护好科创企业的商业秘密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关键一环。5月21日,课程团队和北京市人民检察院路晓芳、窦立博检察官以及北京理工大学黎华献老师一行赴华为总部,与华为工作人员就知识产权尤其是商业秘密保护问题进行调研和交流学习。座谈会结束后,华为法务部副总裁、重大项目部部长沈弘飞会见了知识产权实训课程团队成员,并就同学们感兴趣的职业发展、海外诉讼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华为商业秘密资深知识产权法律总监、中国区IP诉讼与反垄断业务负责人李学军主持座谈会。华为商业秘密组中国区、亚太区、北美区等工作人员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调研座谈。


在座谈会上,路晓芳检察官通过分析商标领域的案件类型和典型案例,从职能履行的角度分享了知识产权检察的工作经验。窦立博检察官从“密点”和“犯罪数额”两个角度展开,介绍了相关领域7个具有争议性的子问题,引人深思。黎华献老师介绍了《商业秘密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的改动之处、制度渊源,并在学理上对其概念和问题展开分析。张宸硕同学介绍了《中国知识产权执法纠纷WTO专家组报告》的内容,分析了WTO专家组对中国法院行为保全裁定的认定。



在华为总部的行程结束后,课程团队的调研活动圆满结束,但同学们对涉外法治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探索仍在继续。在未来的一个多月里,他们将带着调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进入不同的实践单位,继续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为完善涉外法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上一篇:

与深圳市人才工作局开展供需对接会